这片土地叫什么?——谈我对整个独派社群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 北方航空

北方航空

风控、科技担当

| 校对: 黑土之乡编辑 |

本文探讨东北独立运动在概念使用与传播上的问题。面对“东北”“满洲”等称呼引发的分歧,作者认为应在当前阶段以“东北”概念为主,更有利于保护人身安全,破圈传播,达成共识。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东北独立运动在概念选择与传播策略上的问题与思考。作为东北人,我们追求的是自我主体意识与地域自决权,这也是独派思潮的核心出发点。但在实践中,“东北”“满洲”等概念如何使用,往往引发圈内外的争论与分歧。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谈谈我对这些概念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在现阶段继续使用“东北”概念可能更有利于运动的发展。

摒弃“中原中心说、放弃东北概念”这个思想方针确实是有助于提高东北人的自我主体意识,促进地域自决运动。于是强调满洲一词,甚至强调满洲中心主义等等思潮应运而生,根据这些思潮而形成的网络话题也逐渐变热甚至形成了社群文化。总体上这绝对算是一个进步,但是目前我们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那可能会严重阻碍独派势力发展。

先说对墙内未开化同胞的启蒙工作,我们注意到满洲以及满洲中心主义的思潮在带来主体意识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带来一些负面的联想:一提到满洲就让墙内同胞想起“伪满洲国”,“东北人不让吃大米”,“当汉奸”等与中国主流价值观极度对立的主张。本身东北人原先就不吃大米(原住民吃高粱小米和大豆,山东移民吃面食,吃大米起源于朝鲜族迁入东北,发展于满洲国,普及于改开后,东北水稻的基因不会说谎),用如今的饮食习惯鞭尸历史,中国统治阶级的宣传手段可谓是十分高明。于是乎我们看到大家拿着满洲这俩字往墙内搬运的过程中遭到了粉红和骑墙派两方的抵制,即便是支持东北独立的人都不敢露头,这不一定是满洲这个概念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这么强力光凭你们一句“满洲独立”就能让老百姓跟你走吗?诚然在我们独派圈子中大家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相当一部分人既有才华又有学识,本科起跳,硕士遍地走,甚至也有博士…但是大家也往往过于在意理论上的“正确性”,用白话说就是钻牛角尖。在政府把“满洲”这个概念批倒批臭的同时还不断对东北同胞进行洗脑教育的情况下,直接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对着干是不明智的。大家的传播策略或许可以灵活一些,不必过于在意正确性,不是非要让同胞立刻马上接受过于激进的概念。

再说独派的社群分裂问题,比如说松辽这个概念,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他们的,皇汉打手也好,统战部掺沙子也罢,先不说魔怔的那几个人,就我个人对“松辽某忘录”的观察来说,他似乎早期也参与过满独,但是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踢出去了,这两年无论是我本人还是我看到的其他人被小团体排挤的事情确实经常发生,在被排挤的时候有些人跑过来跟我说他气得想报警,我十分理解这种感觉。我一个个梳理了一下这些破事,得出的结论就是谁比谁更“纯粹”而引发的矛盾,但是深入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沙文主义余毒的成分占了七八成,日本人都不这样了好吗。满洲或者松辽,这些作为【升格】的概念,我想这些概念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摆脱东北这个矮化称呼,呼唤自我意识,这很好。但问题是由于独派社群目前不是一个大众领域的话题,这导致【什么是满洲】,【什么人才是满洲人】,这些概念的解释权经常被我们圈内的少数人所绑架,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吃牛肉你就是鞑子,不吃牛肉你就是尼堪”,“松辽就是汉人”,这显然与事实是背离的。可以说垄断解释权的行为就很像中国政府垄断【人民】的解释权一样,其目的只是为了排除异己,而自身又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所以最终只能产生撕裂而不是团结。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多正确的概念,而是在整个群体未达成基础共识之前解释权被各种人各种团体抢夺(旗帜,称呼都是一样的),而抢夺解释权的人又无法拥有足够的号召力,最终导致原子化。对抗这种问题的解法就是向后退一步,用美德和共情统战同胞,先和同胞达成基础共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沟通和发展。

我们东北人的独立意识在人员数量上,质量上,圈内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上都远远领先于诸夏,甚至对于藏疆蒙港我们也可望其项背,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也很明显:破圈困难以及内斗。这里边当然有当局的干预原因,不过抛开外部因素,我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咱们东独运动在思想上早熟,在行动上晚熟。大家提出了一个个听起来相当完备的地域理论,但是在地域概念升格之后无法在圈子内达成有效共识,在墙内又被限流,非常尴尬。所以在现阶段,笔者认为以东北这个概念进行传播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相比被矮化的缺点,避免撕裂内耗、防止被其他概念掺沙子、与墙内同胞沟通都是有着明显好处的。如果将来有一天独派以及独立的话题真的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到时候在全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讨论名字的问题完全不迟。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欢迎转发、分享,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欢迎投稿!